什么样的文物才能称得上是镇国之宝?可能是那些工艺精湛、用料奢华的珍品,比如用上千片玉片和纯金丝线编织而成的金缕玉衣配资中国登录,在灯光下闪烁着夺目光芒;也可能是像越王勾践剑这样的神兵利器,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洗礼,剑刃依然寒光凛凛,轻轻一挥就能斩断铁钉......
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众多珍宝中,有一件看似不起眼却享有镇国之宝美誉的青铜器。与那些造型雄伟、纹饰繁复的大型青铜器相比,这件名为西周利簋的器物显得格外小巧精致,高度不足30厘米,还不到其他青铜器的一半大小。
为什么这件看似普通的青铜器会如此珍贵?难道仅仅因为器身上刻着的33个铭文,就能让它成为第一青铜器吗?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利簋背后的神秘面纱。
展开剩余77%簋是古代特有的礼器,造型别具一格:上部是圆形的敞口,下部则是方形底座,两侧通常装饰有对称的耳饰。在商周时期,这种器皿主要用于盛放祭祀用的谷物,常与盛肉的鼎搭配使用,形成鼎簋组合。
当时的礼制规定非常严格:天子祭祀可用九鼎八簋,诸侯用八鼎七簋,士大夫只能用三鼎二簋。正因如此,考古发现的青铜簋数量相当可观。比如在著名的曾侯乙墓中,就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簋。
但利簋却与众不同。1976年,考古学家在陕西临潼的一处窖藏中发现了它。整件器物高28厘米,口径22厘米,重量不到8公斤,大小和现在的A4纸差不多。造型上,它有着圆的口沿、饱满的腹部,两侧装饰着兽形双耳,方形底座上布满了精美的云雷纹。最引人注目的是腹部中央的兽面纹和夔纹,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。
最初,这件青铜器并未引起太多关注。它的造型与常见的西周青铜器并无二致,甚至因为体积较小而显得不太起眼。同批出土的还有一件更大的簋,以及一些兵器、车马饰等西周晚期文物。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件普通的祭祀礼器。
然而,当考古人员清理掉簋底部的泥土时,33个清晰可辨的铭文赫然显现。特别是开头的征商二字,让所有专家都激动不已。这些文字中出现的珷字,实际上是武王二字的合体写法。在商周时期,这种将君主名号合写的方式十分常见。
这些铭文成为了牧野之战最直接的实物证据。要知道,这场决定商周更替的关键战役,虽然在《史记》等古籍中有详细记载,但一直缺乏考古实证。利簋的发现,第一次为这段历史提供了确凿的物证。
关于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,学界一直众说纷纭。从西汉刘歆推算的公元前1122年,到梁启超主张的公元前1027年,再到日本学者提出的公元前1066年,各种说法竟有44种之多。
利簋铭文中甲子朝和岁鼎的记载,为解开这个千古谜题提供了重要线索。《史记》记载牧野之战发生在甲子日清晨,这与铭文完全吻合。而岁字指代的木星,更印证了当时的天象。可以说,利簋上的每一个字都在向我们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